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建设


老家的年味


发布日期:2021-01-15 信息来源:基础分局 作者:祝向东 字号:[ ] 分享

2020年春节,本来预计要赶回老家过年的,但因为新冠疫情,不能回去。2021年,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必须要响应号召,估计过年也回不去了。但对于过年,儿时的记忆便瞬间弹出。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刚喝过,年就一溜小跑地来了。

离开老家参加水电建设转眼已经三十多年,每当春节临近便会想起老家。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事情仿佛就在眼前。小时候物资非常匮乏,尤其在我农村老家,过年能买上几斤猪肉,几盘鞭炮,那就相当不错了。在老百姓心目中,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吃饱饭是那时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也是最朴素的心愿。印象中过年的讲究非常多,有很强的仪式感,每每看到大人们神情庄重地祭祖敬神,心里便惴惴地,大气也不敢喘,满脑子的神圣和敬畏感。

从我记事起,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要扫屋、祭灶,祭祀灶王爷,是过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我小时候喜欢放鞭炮,腊月二十三打扫厨屋时,要用“大雷子”震掉积攒了一年的灰尘。每到这时,我就自告奋勇,挥起扫帚,把厨屋打扫的干干净净,虽然弄了一头一脸灰,但心里却是兴奋非常,就为能放上几个“大雷子”。厨房打扫干净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蒸白馍,不用通知,邻居都会前来互相帮忙,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就开始炸丸子、酥菜。我小时候嘴特馋,每到炸丸子的时候,大人撵都撵不走我,就是想吃刚出锅的丸子和各种油炸吃食,直到吃的小肚子鼓鼓,才出去和小伙伴玩耍。想想几十年来的变化,人们早已从吃不饱到温饱到富裕,从祭祀灶王爷到迎财神,侧面反映的是普通民众追求财富心理的变迁。

年三十,上午就要贴门神贴对联。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们,早早的就把过年的新衣服穿上了,女孩子辫子上扎个新红头绳,家境好点的扎朵花,跑西家串东家,婶子大娘叫的那个甜,新衣服兜里装满糖果、花生、瓜子和鞭炮。不待天黑,鞭炮就稀疏的响了起来,冷不丁还会有“二踢脚”的爆响。家里开始和面拌馅,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我们老家的风俗是年初一是必须吃素饺子,而且要给耕牛和羊、猪吃两个,至于为什么要给这些家畜吃,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反正是打小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就这么传承下来。

最热闹的还是要数大年初一。天不亮爆竹声声连天响,如果哪家新娶了媳妇,更是早早地就把鞭炮放响,家家户户开始祭祖烧香。小孩子们兴奋地顾不上吃饺子,追着声响看左邻右舍放鞭炮。那时候穷,看到有不响的鞭炮就赶紧捡起来,等到天亮时聚拢一起,把鞭炮中间掰断露出黑火药,拿火纸点,顿时一圈都喷出小烟花。天亮后,到自己长辈们家里磕头拜年,衣服兜里便有了崭新的压岁钱,虽然都是1毛、2毛,5毛钱都算是大面额,但年幼的心便高兴地不得了,遇到爱开玩笑的叔叔大伯,便逗着让磕头,一个头1毛或是2毛钱,我曾经有一次把一个小叔兜里的钱磕光了,惹得一圈人笑话小叔。现在有时回老家,和这个小叔说起来还都乐不可支。本家族的爷们兄弟、大娘婶子,男人一群、女人一堆,见了村里的老人长辈们,嘘寒问暖,说些喜庆祝福的话。东家西家平日里有个小矛盾,在大年初一这天都会主动问声好,双方哈哈一笑,以前的鸡毛蒜皮的怨气便一笔勾销。

初二开始走亲戚,必须是先去舅舅家,娘亲舅大啊。到舅舅家小孩子可算是放开了,到处翻吃的,撵鸡追狗,胆子大些的,甚至去揪马尾巴。偶尔也有失手,被马一蹄子给撂倒了,那时的孩子身体素质确实好,踢得当时呲牙咧嘴的,一会就好;或者是到水坑里溜冰,不小心落水,冻得呲呲哈哈的,赶快找柴火烤棉衣棉裤;或者是几个小男孩在麦地里摔跤,弄得一头一脸一身泥土,完后互相拍拍——可着劲疯去。但这些绝对不敢给大人说,不然又是一顿暴打,双重蹂躏。

初三一般是闺女回娘家,女婿要给老丈人和丈母娘拜年。如果家里闺女多的,连大人加孩子要摆几张桌子,闺女们在厨房烧火的的烧火切菜的切菜,忙而不乱,做上一桌子好吃的,七个碟子八个碗,先上凉菜,传统的蒸碗菜肯定是不能少的。女人在忙碌,孩子们聚一块疯跑着玩,而女婿们则围在一起,说说一年来家里和外面的情况,盘算第二年的打算,吃饭时更热闹,孩子满桌子跑,女人则笑着呵斥孩子,女婿在堂屋里喝得面红耳热,尤其是“挑担”,偶尔还会拼酒,大多数都喝得二麻二麻的,酒德还算好,虽然话多,但没有酒后闹事的。想想也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彻底放松一下也不容易。

初四以后要走其他的亲戚,一般要到初十才能走完亲戚。七八十年代都比较穷,走亲戚时的大多数拿的是蒸馍、炸丸子、麻花之类的,走的时候,主人家一定给你回糕点,或者给篮子里放些自家做的红薯糖等土特产,总之不能让你空手而归,现在想想,当时虽然贫穷,但人心还是比较朴实,将心比心礼尚往来。

现在想起来,乡里人过年的那些仪式自有它的道理。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无不蕴含着朴实的人生哲学,祖祖辈辈最看重的就是“孝、敬、勤、俭、善”。孝敬父母老人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都要心存感恩,即便是过世的先人也要经常祭奠;勤劳俭朴是乡里人的传统美德和本分;处处与人为善,救危扶困,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睦邻乡里,才能立得住门户,才能活得心安理得。过年前后的那些风俗讲究,是父老乡亲用一颗虔诚的心在与先辈们的对话,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找到心灵的归宿,使内心得以安宁。

老家的年味儿,其实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儿。人情味儿淡了,忽略了精神的需求,不再念及那些仪式和礼节,过年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了。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对于过年,惟存儿时的记忆。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