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记水电三局几内亚马西铁路项目的责任共生实践 | |||||
| |||||
当开斋节热烈的鼓点响彻几内亚Serumba(萨布亚)村庄,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没有走向传统集会场所,而是手捧精心书写的感谢信,自发汇聚到中国电建马西铁路项目。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的呼喊声穿透庆典的喧嚣,质朴而有力。人群中,年长的村长SORY BANGOURA(索里·班古拉)展开一封按满村民手印的信笺,郑重交到项目负责人手中——这是三年来,中国建设者与当地社区情谊的结晶,也是钢铁巨龙之外,一条更珍贵的民心纽带悄然成型的生动见证。 甘泉润心田,坦途连希望 非洲腹地,骄阳炙烤着龟裂的土地。距离马西铁路主线工地仅5公里的Serumba(萨布亚)村,当地妇女SOUMAH AMINATA(苏马・阿米娜塔)每天黎明前就要踏上一条布满沟壑的土路,头顶水罐,步行数公里前往日渐干涸的水源地。道路的崎岖与水源的匮乏,曾是她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沉重枷锁。这个场景,深深烙印在初来乍到的马西铁路项目团队心中。 “工程建设再紧迫,不能对社区的疾苦视而不见。路不通、水不洁,何谈发展?”项目负责人张斌在首次社区需求调研会上态度坚决。很快,一支由项目工程机械和当地青壮年组成的联合施工队开进了Serumba(萨布亚)村及周边区域。推土机轰鸣着填平深坑,压路机来回夯实路基,村民们自发搬运碎石参与辅助。累计超过8公里的坑洼村道被平坦坚实的砂石路取代,SOUMAH AMINATA(苏马・阿米娜塔)的取水路缩短了一半,雨季也不再泥泞难行。 更大的喜悦来自村头。当钻机深入地下数十米,清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崭新的水泵嗡嗡启动时,整个村庄沸腾了。孩子们围着水龙头嬉戏,老人们掬起一捧清水,眼中泛起泪光。“这水,是甜的!”SOUMAH AMINATA(苏马・阿米娜塔)激动地说。项目团队在当地累计打井7口,更换老旧水泵12台,甘泉不仅流进了水桶,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 在Serumba(萨布亚)小学,雨季积水的泥洼操场曾是孩子们无法奔跑的遗憾。项目团队运来砂石料,平整土地,铺设简易排水沟,4次翻修让操场和旁边的小足球场焕然一新。项目工程师王世齐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在新场地上踢球时纯粹的欢笑声:“那一刻,比桥梁合龙更让人满足。”当项目为学校送去书包、文具和体育器材的“开学温暖包”时,校长动情地说:“铁路通向远方,你们却把希望种在了孩子心里。” 水火见真情,生命有守护 责任担当,不仅见于日常帮扶,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2025年旱季的一个傍晚,距离项目营地不远的Serumba(萨布亚)村突发火灾。风助火势,多间茅草屋顶的民宅瞬间被烈焰吞噬。村民惊慌失措,取水扑救杯水车薪。火情通过项目设置的社区联络员第一时间传回。没有丝毫犹豫,项目负责人下达指令:“洒水车、救援力量全部支援萨努!”三台满载的工地洒水车拉响警报,风驰电掣般驶向火场。 项目负责人张斌在现场指挥:“对准火源根部喷射!注意保护未燃房屋!”高压水柱如白色蛟龙,压制住肆虐的火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保住了半个村庄的房屋和粮仓。满脸烟灰的村民CAMARA MOUSSA(卡马拉・穆萨)紧握着张斌的手,声音哽咽:“你们的水车,救了我们整个村子…那是我们唯一的家啊。” 项目配备的24小时待命救护车,已成为沿线村庄的“生命守护者”。村民BANGOURA IBRAHIMA SORY(邦古拉・易卜拉希马・索里)深夜突发急症腹痛,家人情急之下求助项目医务室。救护车迅速出动,项目医生初步处理后,一路疾驰将其送往10公里外的医院,使其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项目救护车累计完成紧急送医任务17次,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这条“生命通道”托起了当地村民的希望。 知识传村间,文化共交融 项目团队深知,可持续的责任担当,在于赋能社区,激发内生动力。 项目医疗团队深入村庄,开展疟疾、霍乱、肠道疾病等常见病防治宣讲28场,覆盖数千人次。图文并茂的海报张贴在村落中心显眼位置,简单的洗手步骤、防蚊要点被制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在孩子们中传唱。项目还结合宣讲,开展了大规模的需求调研走访,挨家挨户倾听村民对医疗、教育、饮水的具体诉求,形成详实的报告指导后续精准帮扶。一张在宣讲后拍摄的合影中,项目员工与不同部落的村民肩并肩站在一起,笑容灿烂,背后是“健康社区,共建共享”的醒目横幅。 文化,是心灵相通的桥梁。开斋节和宰牲节,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项目团队入乡随俗,提前精心准备。节日当天,驻地大门敞开,项目食堂飘出烤全羊的诱人香气。村民们身着最艳丽的传统服饰,敲着达姆鼓,跳着奔放的舞蹈涌入院内。中方员工也穿上当地赠送的印花长袍“布布”,笨拙但热情地加入舞群。欢声笑语中,语言障碍消弭无形。村民小伙SYLLA MOHAMED(西拉・穆罕默德)兴奋地说:“以前觉得中国朋友很严肃,没想到跳舞也这么投入!”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项目开设的简易“中法文角”成为最受欢迎的交流站。中方员工教村民简单的中文问候和工程词汇,村民则耐心纠正中方员工的法语发音,传授充满生活智慧的当地谚语。这种基于平等尊重的互动,让“朋友”的称呼发自内心。 信笺载心声,携手向同行 项目的责任实践并非零散的善举,而是一个系统化、制度化、深度融入的体系。项目部建立覆盖主要村庄的社区联络员网络,定期召开需求沟通会,确保帮扶精准对接痛点。同时有效整合项目自有设备、物资、医疗力量和当地政府、部落酋长、公益组织资源,形成帮扶合力。 在项目营地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多面锦旗和几十封来自不同村庄、学校、部落的感谢信。马木社区在集体公益项目正式交接仪式上,酋长代表全体村民致辞:“马西铁路带来的不仅是火车,还有水的甘甜、路的平坦、学校的欢笑。你们不是匆匆过客,而是我们发展的同行者。” 这无疑是最高褒奖。 项目的社会责任实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企业对社区的“给予-接受”单向关系,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融入、能力共建、文化互鉴和命运与共的新型伙伴关系,它生动诠释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 当钢铁巨龙最终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飞驰,车轮滚滚,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旅客,更承载着无数个由责任浇灌、以民心铸就的希望故事。水电三局用铁轨铺设的,是一条看得见的交通动脉;而用责任与情谊浇筑的,则是一条更深邃、更坚韧的中非民心相通之路。这条路,没有终点,它将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前行、不断延伸,通向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在这条路上,每一滴甘泉、每一米坦途、每一张笑脸、每一声“朋友”,都是新时代中非友谊最坚实、最温暖的丰碑。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