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昆仑雪水映照的雷锋精神


发布日期:2025-03-14 信息来源:一公司/中西非公司 作者:曹永达 贾存调 字号:[ ]

昆仑山巅的积雪在三月阳光下泛着银光,融化的雪水蜿蜒成溪,流过南山口嶙峋的玄武岩。站在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现场,望着山谷间逐渐成型的钢筋混凝土骨架,恍然觉得这座正在生长的工程,恰似新时代的精神图腾,与六十年前那位年轻士兵的足迹遥相呼应。

戌时的彩钢房里,液晶屏幽蓝的光映着二十多张黝黑的面庞。纪录片里雷锋擦拭解放汽车的身影,与窗外重型机械的钢铁躯干在玻璃上重叠。有年轻技术员掏出笔记本,记下那句“真正的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钢笔尖在纸面沙沙作响,像是春蚕啃食桑叶的声响。这声音让我想起去年深秋,项目总工在暴雨中带着图纸冲进隧洞的背影,泥浆没过膝盖时,他手里紧攥的依然是渗水的勘探数据。

雷锋精神在高原的风里具象成可触摸的形态。混凝土搅拌站的操作员老张,总在换班间隙给新来的藏族小伙补习汉语,泛黄的《电工操作手册》扉页写着“赠给未来的光明使者”。这些零散的碎片,像高压输电线塔上的陶瓷绝缘子,看似孤立,却串联起整座电站的能量脉络。

山腰处灌木林里,去年栽下的云杉已蹿高半尺。当我们蹲身清理灌木丛中的塑料垃圾时,忽然懂得“公而忘私”并非抽象概念——沾满泥土的手套,划破的帆布工装,还有渗进岩层的汗水,都在诠释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关系。就像主厂房的发电机组,每个精密齿轮的旋转,都在为整座城市的灯光积蓄力量。

暮色中的安全培训室常亮着一盏孤灯。技术员小王在等混凝土养护的间隙,用手机软件自学着建造师课程。这让我想起雷锋挎包里永远装着的书本,只不过当年的书变成了如今的电子阅读器。时光改变了知识的载体,却从未改变那颗像铆钉般执着的心——把自己楔入时代的钢铁骨架,在挤压与碰撞中迸发火花。

这不禁让人畅想:当第一台机组开始试运行时,震动的频率沿着地脉传向远方。监控屏上跳动的绿色数字,恍惚化作那位二十二岁士兵日记里的字句,穿过六十载春秋,在数字化仪表盘上获得新生。此刻终于明白,所谓雷锋精神从不是凝固的雕像,而是流动的活水,在青藏高原的岩层深处奔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蒸腾,最终化作照亮千家万户的星光。

昆仑山的雪水年复一年滋养着柴达木盆地,而某种精神正以更隐秘的方式在人间流转。它藏在工程师被晒脱皮的脖颈间,在志愿者磨破的登山鞋纹路里,在午夜键盘敲击的节奏中。当春天的风再次掠过南山口,我看见无数个“雷锋”正在生长,他们的脊梁连成山脉,手掌托起银河,在机械轰鸣与人性光辉交织的乐章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史诗。

【打印】 【关闭】